孩子为什么突然不想上学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遗憾的是,学龄儿童 、青少年不上学的现象却越来越常见。门诊诊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焦虑的家长满脸疑惑的问“孩子一直名列前茅,为什么会突然不想上学?”“孩子玩电子产品时有说有笑,为什么一提到上学就要死要活的?”“孩子平时好好的,为什么一提到上学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青少年个人因素
有拒学问题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多具有内向、敏感 、追求完美 、固执、自尊心强、抗挫能力弱、处理问题时常采取退缩和回避的态度等个性特征;个体适应方面如转学、转换班级、学习困难、考试不及格等,社交方面如遭到同学嘲笑或欺凌、校园暴力、遭受排挤等;存在心理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抑郁障碍、行为问题、睡眠障碍等)。
2. 家庭因素
养育者过分溺爱或过分干涉的教养方法导致孩子为所欲为或无所适从;父亲在家庭中存在感的缺失、母亲过分重视教育而引起的期望值过高及父亲权威性的缺乏;父母关系不佳、家庭关系不和睦;
3. 学校因素
学龄儿童、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学校里,而学校里发生的一些冲突、意外、应激事件则是拒学最主要的诱因。如在老师方面,期望过高、师生关系不匹配、不喜欢老师、体罚等。在学校管理方面,校规严厉、管理过于严格等。另外,学校的普遍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等更是造成青少年不愿意去学校或导致各种各样拒学问题的重要因素。
4. 社会因素
社会的问题比如就业偏重高学历,追求物质满足等,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只有在校期间获得好的成绩,进人好的学校,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有份高收人的职业才能获取物质的满足等想法。一旦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遭到失败挫折,就可能不敢面对而拒学。
总之,学龄儿童、青少年拒学常常是由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共同驱动的,危险因素越多发生拒学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儿童、青少年拒学的管理和干预,应采用全面的方法,需要与医疗与家长、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共同合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供稿)